快快的聽 慢慢的說 馮志梅

有一對夫妻經常衝突,在輔導他們一陣子後,有天丈夫對我們說:「我們最近終於開始溝通了!」我們高興的問他:「你們溝通些什麼?」他說:「我們在溝通為什麼我們溝不通!」

在人與人相處當中確實常有這種現象,即有溝沒有通,很讓人氣餒,一般人總認為溝通的重點在於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,但溝通大師卡內基卻說:「最有說服力的人是擅於聆聽的人。」而聖經也勉勵我們:「你們要快快的聽,慢慢的說,慢慢的動怒。」聖經把「聆聽」放在溝通過程中的首位,把「說」放在次位,而負面情緒,即怒氣,放在最末位。

要有和諧與成功的人際關係,我們先需要學會聆聽,聆聽不僅是一種技巧,它更是一個成熟的人對他人尊重的表現。聆聽時我們需要讓對方有機會說完他的想法,不去打岔,縱使對方說的可能是錯誤的,不合理的,甚至偏離事實,我們都需要給對方足夠的時間說完,而不急著打斷,或開始為自己辯護,甚至等不及去糾正他。

當一個人在話話時被打斷,他第一個感受便是不被尊重,而溝通的門也因此關閉。

除了不打岔之外,聆聽也包括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、去感受。在一家小吃店裡,我聽到了老闆娘和她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對話:兒子無精打采的說:「好累喔!」母親責怪道:「累什麼累?你又不需要上班賺錢,有什麼累的?」兒子開始辯護「讀書也是很累人的,是心理累,不一定是身體累!」母親說:「心理累?我又沒有要你去四處籌錢,怎麼會心理累?」此時兒子抿上嘴,放棄了溝通。

類似這樣的對話經常在家庭中上演,某方表達了想法,卻被對方否定,一定感受不到另一方的接納、尊重與了解,以致放棄繼續溝通。青少年的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願和父母談話,很多事情不告訴父母,我相信一個主要原因是父母沒有聆聽,所以孩子不願再被否定、被說教而放棄和父母談話。

以小吃店的那幅景象為例,當兒子抱怨好累的時候,懂得聆聽的母親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孩子的壓力,然後重述一遍他的感受,說:「我知道讀書有時是很累人的,媽媽能做什麼幫助你嗎?」兒子馬上感到被了解與接納,這樣才可能促使溝通的管道繼續敞開。

一個聰明的人明白溝通裡最重要的不是「說」,而是「聽」。

你也許有興趣的文章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