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許不同的表達模式 馮志梅

有人喜歡他人傾聽,有人卻喜歡獨自處理紛亂的思緒,當烏雲密佈時,你是用對方喜歡的方式還是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處理?

在我的婚姻的頭幾年裡,當丈夫回家後比平常更不開口說話時,我就知道他一定在外面遇到了挫折。我總是本能的替他倒杯茶,拉著他的手坐下,然後用最溫柔的聲音說:「親愛的,我看得出你心情不好,沒關係,儘管告訴我,我能了解你的感受。」沒想到他居然不領情,竟以呆滯的眼神望著我說:「我現在只想去睡覺。」說著就獨自走開。

 而當我心情不好時,他抱起兒子小聲說道:「噓,不要吵,媽媽心情不好,我們趕快到房間裡去。」把我一個人丟在客廳裡,我的心情比先前更惡劣。

 這樣的一幕經常在我家上演,我很納悶為什麼我們都無法在對方遭受挫折時實際的幫助對方呢?然後有一天,遲鈍的我才忽然開竅,原來我倆都在用我們希望被安慰的方式去安慰對方,但這卻不是對方希望被對待的方式。

 我是個較感性的人,心情不好時我很需要找人傾訴,往往說完了心情也好了。所以我多麼希望丈夫能主動表示願意傾聽,而我也天真的以為這是他所需要的。但他是個較理性的人,遇到挫折時他最想做的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自己靜一靜,把思緒整理清楚,讓感覺沉澱一下,他多麼希望此時我能把孩子帶開,給他一點獨處的空間,尤其是不要逼他講話。想通了這點以後,現在我們改變了彼此的對待方式,也都能在雙方遇到挫折時得到更多的安慰。

 在婚姻裡(或任何人際關係裡),我們需要容許不同的表達模式,理性與感性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與需要,我們是否能放下自己習慣的方式,去按照對方需要的方式對待他呢?耶穌說:「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」守住這個原則,婚姻裡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

 

 

你也許有興趣的文章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